@阑夕:显卡没降价,但大模型已经开始卷价格战了⋯⋯
字节跳动在火山引擎的大会上发布了豆包大模型,事情本身不新鲜,但定价就很离谱了,32k 主力模型的每千 Tokens 售价 0.0008 块钱,这都不是以分计价了,单位是厘,1500 个汉字的计算费用是 0.8 厘。
这个价格,相当于同参数下,GPT-4-32k 的 0.2%,文心一言和通义千文的 0.6%,打折打到骨折的程度。
关键是豆包大模型还不是那种不入流的角色,或者因为用量少可以亏本卖,同名的聊天机器人已经是 2C 市场里第一梯队的产品了,抖音里的各种 AI 功能,也都是由豆包大模型提供底座支持的。
所以字节到底是有多狠才敢这么定价,谁也想不到啊⋯⋯
可能还有很多人对于这个价格缺少概念,1 块钱可以买到豆包通用模型的 200 万汉字处理量,如果只是个人对话场景,可以聊到天荒地老了,显然会对企业级市场更有吸引力,字节真正想要强推的,是火山引擎的云服务。
这和微软为什么要到处投资大模型公司的目的是一样的,当前最有效的业务拉动,就是卖云,云计算市场的同质化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加入大模型能力后就不一样了,谁的基础建设更强,谁就能拿到企业上云的预算。
换个角度来看,国内 AIGC 的用户渗透率只有 6%,光靠独立 App 拉动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各行各业都能便宜的用上大模型,然后重造自己的业务,把 AI 服务变得像水电一样丰富易用。
其实你看 OpenAI 和 Google 这两天的发布会也都在强调这一点,虽然行业里都在盼着王炸,但是就算出来了 GPT-5,只要成本下不来,需要限制使用次数,那么 AGI 就无从谈起。
所以 Sam Altman 一直反复强调,公司使命就是把强大的人工智能以足够便宜的价格带给用户,Google 的 I/O 大会同样用了大量篇幅去讲性能与价格的平衡。
所以才说历史总在曲折前进,在抵达终点的路上,光是快还不够,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倒推回去考虑,除了技术曲线之外,大模型的商业曲线也很重要,它的兴起可以颠覆很多常识和规律,唯独经济常识和经济规律,是没法绕过去的。
字节用白菜价的豆包大模型去给全行业铺路,太有必要了。
还记得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那会儿比较普遍的判断是 App 分发渠道会成为最核心的流量入口之一,以致于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当冤大头收购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分发渠道。
现在想来,行业里对于大模型的追逐会不会也有一定误判,或者说至少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经济学人」把 AIGC 比作拖拉机的发明,但我更愿意在同类型的比喻里换成集装箱这个创造,它在消费端的存在感微乎其微,却在真正意义上改写了全球结构的发展。